top of page
錨點 1

窗殺無人知 台灣研究交白卷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_D5S8095拷貝.jpg

(上圖)4月21日鳥友於北投公園廁所附近發現兩隻遭遇窗殺的瀕危候鳥「朱連雀」,一死一傷。(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攝/蔡維哲)

 在台灣,許多民眾都曾目擊野鳥撞玻璃的經驗,然而台灣每年究竟有多少窗殺案件始終是個未知數,台灣猛禽研究會救傷站主任王齡敏指出關鍵原因,窗殺本身是「機率性傷害」,因為到處都有「可能」造成窗殺的玻璃,若要統計則需要大規模且長期的學術研究,在相關研究掛蛋的台灣,自然無法知道詳細狀況。

學者重視有限 大型研究難成形

 

 王齡敏指出,台灣環境中有許多高窗殺風險窗戶,雖不是每天、每扇窗戶都會發生窗殺,但如果不監控「今天不撞,可能明天就撞了」,此種機率性傷害僅透過短期研究不足以完成統計,故「台灣窗殺的詳細原因、熱點都必須透過長期學術研究完成」。

 王齡敏提到,美國窗殺相關論文有千篇以上,且都是具有嚴謹架構的長期學術研究,而台灣始終沒有任何窗殺相關論文。

 對於窗殺議題,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丁宗蘇也認為台灣缺少相關統計與研究,「但是,與國外相比,台灣的鳥類窗殺並不會比較嚴重」。  丁宗蘇認為,台灣夜間照明不如歐美興盛,且台灣天氣炎熱,不流行玻璃帷幕大樓,候鳥遷移路線也幾乎都不經過都會區,使台灣的鳥類窗殺大多是都會區的普遍留鳥,保育迫切性並不大。

復興公園朱連雀撞窗 瀕危候鳥難逃窗殺

 

 然而,北投復興公園今年接連發生瀕危候鳥朱連雀的窗殺事件,且在4月期間台灣各地持續有民眾回報,王齡敏強調,窗殺沒有選擇性,任何鳥種都可能撞上玻璃。

 

 王齡敏指出,其實在地留鳥遭遇窗殺的機率相對較低,因為「成鳥會教導幼鳥哪些是危險區域,但候鳥一年來一次,還不知道哪裡有危險」,反而更容易受害。

bottom of page